首页 > 财经 > 正文

童心抗疫:关注疫情中的儿童心理复原力

  • 发布时间:2020-03-05 21:50:21  来源:互联网
  •   为加强儿童发展领域的行业交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特推出“儿童发展热点新闻简报”。本期是第二十三期。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我们将陆续推出“童心抗疫”系列专题简报,与您共同关注防疫形势中的儿童发展议题。

      近日,湖北十堰市社区志愿者上门量体温时发现一位71岁老人在家中去世,家中还有一名五岁的男孩。直到被发现,男孩已独自在家吃了几天饼干,当志愿者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时,小男孩回答到:“爷爷说外面有病毒,不能出去”。或许他认为爷爷只是睡着了,怕爷爷冷还给他盖上了棉被;或许他大喊大叫之后,发现爷爷怎么也不理他,只能一个人度过一个又一个白天黑夜……

      我们无从得知他心里有多少恐慌和无助,也难以想象直面生死、亲子分离带给他幼小心灵的伤害,但我们清楚:在面临灾难性或创伤性事件时,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疫情中缓解孩子的不安情绪,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情绪波动,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

      “童心抗疫” 本期关注:疫情中的儿童心理复原力

      01

      疫情中的儿童心理危机

      孩子可以敏锐地感受到疫情带来的种种变化,在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下,居家隔离的儿童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的应激反应:

      0-6岁

      婴幼儿不能完全明白疫情的由来和家长焦虑的原因,但他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成年人的焦躁,又加上居家隔离期间,活动空间狭小环境单调,孩子可能会出现哭闹增多、粘人、食欲差、睡眠差等变化。

      7-13岁

      学龄儿童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无法像成人一样思考,可能对接收信息产生错误认知。作息不规律、没有同龄伙伴等原因易导致儿童易怒、发脾气;面对电视反复播报疫情新闻、家人对卫生要求过分苛刻、对疫情的问题似懂非懂,孩子容易变得紧张、烦躁、害怕、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4-18岁

      青少年在疫情中最常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担忧、愤怒等情绪。青少年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易受到个别现象或言论影响,有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等。

      贫困儿童心理危机不容忽视

      南京大学黄超教授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踪数据的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倾向于选择专制型或忽视型教养方式,且忽视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王飞等人研究也指出,抑郁症与儿童期忽视及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被忽视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创伤会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

      疫情防控下,处于被忽视状态的贫困儿童更容易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心理倾向。加之长期居家,可能产生的叛逆、焦虑、烦躁、悲观厌世的情绪,一旦不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疏导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相关部门需帮助贫困看护人提升关注儿童心理状况的意识,同时加强对贫困家庭儿童的心理关爱和疏导。

      02

      儿童心理复原力

      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可主观控制的心理危机事件。在其影响下,儿童比成人更加敏感脆弱,儿童负面情绪的累积会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久之会损害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心理障碍或创伤。面对心理危机,心理复原力的作用得到凸显:拥有良好的心理复原力,孩子可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坚强。

      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 也称心理弹性或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重大压力或其他不利因素时,继续保持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能力。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

      儿童的心理复原力是可塑的。研究指出心理复原力较强的儿童具备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精神、自主性和目标感五个特征;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复原力影响显著。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研究指出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应越早越好,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当重大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冲击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复原力是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一道内生性防线,良好的心理复原力也是面对人生逆境困境时,帮助儿童迅速适应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有力抓手。

      03

      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防护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影响心理复原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疫情的居家隔离期间,家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自明。父母、教师和照料儿童的其他成年人应通过用真诚的、一贯的、支持性的方式聆听和反馈,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氛围,给儿童必要的心理支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指出:对婴幼儿而言,疫情期间家长的陪伴很重要,面对孩子对疫情好奇和提问,家长应认真对待,并借机教孩子学习健康知识、让孩子有安全感,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对于学龄儿童,可以在亲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生活和学习计划;整个过程中家长自身稳定的的情绪状态也很重要。

      亲子心理共建“五个一”策略

      1. 制定一个计划 

      跟孩子一同商量,安排好一天要做的事情,维持正常的作息,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2. 专心做一件事 

      日前,周兢教授等人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图画书阅读游戏活动对于提升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价值,并提出了有效的阅读治疗策略。除亲子阅读和亲子游戏之外亲子烹饪、共同学习一项新技能等,与孩子一起投入地做一件事并且享受这个过程;以孩子为中心,给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任务,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肯定。

      3. 找到一种支持 

      亲子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亲友互相支持陪伴,鼓励孩子与亲友通话,关心他人,注意不要只聊疫情。

      4. 进行一项锻炼 

      跟孩子一同开展室内运动,进行亲子游戏、亲子体操等适量运动,放松心情,增强身体免疫力;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游戏是向儿童进行疫情科普,了解儿童的认知和情感状况,并引导儿童积极面对的有效方式。

      5. 分享一些感受

      聆听孩子讲话并与他们轻声交谈,倾听孩子的担忧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鼓励孩子合理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认识、表达、接纳自己的感受。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可以从疫情隔离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延伸阅读:

      周兢:抗疫中的阅读游戏干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疫情期间 把情绪画出来

      04

      共同行动,守护心理健康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守护疫情中人们的心理健康,其中不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怀。各界的努力织起了一张强大的保护网,守护心理防线,他们在行动。

      心理危机当前 特殊援助医疗队紧急出征

      近日,江苏从各市派选出31名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心理援助医疗队,驰援武汉,主要任务是为急重症患者、医务人员、因疫情与父母隔离的“留守儿童”等群体等提供心理干预和专业化高质量心理援助。2月23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出组派“心理援助医疗队”出征湖北的紧急‘集结号’”各单位迅速响应,专业化的心理援助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

      来源:科技日报

      教育部 微言教育《用“心”战“疫”》专栏

      近日,为增强“心理免疫力”,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心理学会,推出特别栏目《用“心”战“疫”》,邀请各界专家解答疫情中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解答。多篇专栏文章,详细回应了关于:“居家带娃脾气暴怎么办?”“如何向孩子解释新冠肺炎?”“居家防疫如何更好地与父母、孩子相处?”等与儿童相关的热点心理问题。

      来源:教育部新闻办公室 微言教育

      高校心理咨询热线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日前,面对疫情,北大、北师大、华中科大、华东政法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及网络辅导服务,对因疫情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的学生及民众进行心理疏导。

      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雷光辉指出,当前的心理咨询热线主要帮助来咨询的学生重新建立“确定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副教授宋振韶强调了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与倾听的作用,同时鼓励广大学生保持基于现实状况的乐观态度,不指责不抱怨,配合社会共克时艰。

      来源:新京报

      参考

      [1]Masten,A.S.&Coatsworth,JD.(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 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successful children. 

      [2]Bernard B.(1995)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3]曾守锤,吴华清.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26-29.

      [4]甄丽娜等编著.学前教育心理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戴安娜·帕帕拉,萨利·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著. 郝嘉佳,岳盈盈,陈福美,郭素然,赵敏译. 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6]黄超.家长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J].社会,2018,38(06):216-240.

      [7]王鹏,杜爱玲,郭正军,杨淑珍,杨世昌.抑郁症与儿童期忽视、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3):4281-4284+4288.    

      [8]赵冬梅.儿童虐待与儿童忽视对心理创伤的影响[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5):25-29. 

      [9]王飞,潘建平,张松杰,等.中国农村 0-6 岁儿童忽视现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6(1):22-27.

      [10]吴坎坎.心理复原力与儿童成长[N].人民政协报:2016.

    分享
    首页
    Copyright © 2012-2020 http://www.yx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客服QQ:2685213839